new

用设计活化羌绣

来源:深圳商报发布时间:2009-5-13 22:52:22

用设计活化羌绣
 
 
 
 

  她叫田小兰。昨天下午2时许,她和其他10位羌绣“绣娘”一起乘坐从成都起飞的zh9824航班来到深圳。这11位“绣娘”全部来自汶川、理县、茂县等羌族聚居区。小兰手里的羌绣作品是她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绣成的。

  在以前,羌绣就是这些羌族女子的家务活。但是在地震一周年的今天,羌绣无意中成为了这些羌族妇女谋生的“一个门路”,46岁的茂县宗渠乡女子梁茂莉告诉记者,她们那里的熟练工每个月通过加工绣品可以赚到1000多元,少的也有五六百元。“我不大会表达,地震后很多好心人帮我们,当然很感谢他们。现在我们靠做手工,可以用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添补生活费用。”她的自豪和感动是显而易见的。

  这群第一次走出大山的、身着鲜艳羌族服饰的四川阿坝州羌族“绣娘”将在深圳度过前所未有的一周。她们将在第五届文博会主会场及南岭·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分会场亮相,通过现场织绣、技艺展示等艺术形式,向观众们展示“羌绣”这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和精髓,同时还将现场开设绣织珍品义卖专区,义卖金作为壹基金羌族妇女帮扶计划资金,帮助羌族灾区重建家园。

  据随同的“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工作人员舒畅介绍,这个由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和阿坝州政府成立的公益机构,从去年汶川地震后已经帮助7000多位羌族妇女。此趟“爱心之旅”的目的是,借助文博会的强势平台,向世界展示和推广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中国羌绣文化。

  羌人刺绣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名录六项之一,无论图案、色彩、构成还是针法,都有着千年古羌文化的积淀和羌族生活情趣与理想的表达,蕴涵浓郁的民族传统风格和地方情调,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去年四川大地震后,位于震区中央的羌绣文化遭遇重大打击,壹基金·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通过将传统的羌绣元素与现代设计和时尚相结合,将古老的羌绣文化引入现代人生活,这种活化传统工艺和民族文化的思路和做法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共鸣,不但是帮助同胞的义举,甚至被认为是支持和发展具有中国风格文化创意产业的一条新路。

  本报记者 金敏华 文/图

网友留言:

标题:

留言:

                 公司简介 | 新闻报道 | 企业历程 | 丝绸文化 | 网上商城| 全国布局|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中丝园)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