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羌绣莨缘 一个用设计活化传统的案例

作者:金敏华来源:深圳商报发布时间:2009-11-18 13:17:42

 

  11月5日晚,北京华贸商业街TANGY Collection旗舰店。一众国内顶尖名模王敏、张亮、李学庆等正在现场演绎来自深圳的设计师梁子“羌绣莨缘”系列服装。只见秀台上由羌族绣娘手工绣出的花纹,裹挟着山野之灵气,在南国特有的莨绸服装低调奢华沉稳简约风格的衬映下,显出别样的高贵华丽,引得观众席上惊叹连连。

  这场名为 “羌绣莨缘” ——梁子牵手“壹基金羌绣帮扶计划”的发布会共展示了TANGY collection“羌绣莨缘”系列共36套作品,堪称梁子在充分理解和吸纳羌绣艺术精华基础上,将羌绣图案巧妙地运用在莨绸高级定制服装的设计细节中的珍品。

  最精美的6套限量珍藏作品随即进行了义卖。经过竞价,6套服装分别被电话出价的于丹、梁文道、朱哲琴购得其中3套,另外3套则被现场嘉宾生活家欧阳应霁、歌手吕薇、程琳收入囊中。6套服装共售得31万元,所得款项当场捐赠给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与此同时,梁子公司还另外拨出与义卖所得等额的款项作为莨绸保护基金,现场捐赠给顺德莨绸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莨绸与羌绣,两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携手是怎么来的呢?梁子以设计活化传统,推进本土文化时尚化、国际化的实践,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启发?


  莨绸·1994

  莨绸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是贵极一时的时髦衣料。

  莨绸的制作过程完全纯手工,需十几道工序,经十多天方可完成。它以桑蚕丝为原料织成白坯绸,再用广东地区特有的植物中草药——薯莨的汁液浸染,在日出前将经过浸染的白坯绸铺在草地上,布面涂抹无污染的小河塘泥,使薯莨汁与塘泥在露水的蒸腾中相互渗透交融,这道工序必须要在天亮前完成。河涌淤泥覆盖的丝绸面呈黑色,有龟裂纹理,反面则呈啡色。莨绸的制作工艺在丝绸制品中最为复杂,因此非常矜贵。这种迄今为止世界上仍独一无二的生态环保面料,在上个世纪几近失传。

  1994年,设计师梁子在废弃的仓库里偶然发现了一块莨绸,立刻被它独特的气韵打动。作为本土设计师,梁子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作品的面料。她作品中的那种古朴、含蓄,需要用一种东方的传统面料来体现。从那一刻起,梁子与莨绸再也没有分开过,“莨绸就像我的生命一样”。

  几经寻访,梁子来到顺德成艺晒莨场,在看到晒莨工艺后,再次被其天然生态的制作工艺所震撼,从此潜心投身莨绸的设计研发与传承。她采用纯天然坯绸,既尊重百年沿袭的严格传统工艺工序和精品莨绸的质量标准,更结合现代生活的时尚需要,深度开发出“天意彩莨”、“天意生纺莨”、“天意柯莨”等新品种,改变了莨绸500年来单一的面貌,赋予其更丰富的时尚蕴涵。梁子拿捏、把握东方元素与国际时尚潮流结合的设计天分,赋予了莨绸这种传统面料以全新的高贵、典雅、时尚、本土姿态和色彩,使得它不但回到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以其不张扬的特质成为现代人炫目的时尚潮流中的视觉新焦点。

  2003年,梁子应邀赴法国参加巴黎时装周“‘时尚中华’当代中国时装设计师作品发布会”,将莨绸带到世界时尚殿堂。2008年,莨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余年致力于古老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的结合,梁子也成为“金顶奖”和“最佳女装设计师”得主。


  羌绣·2008

  羌族刺绣是羌族农村妇女在劳动间隙完成的民间工艺品。所谓“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几乎每个羌族妇女都精于挑绣。她们从小受到严格训练,挑绣成了衡量一个羌族妇女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出嫁的前夕,往往是羌族妇女挑绣的高潮。

  羌绣有着本民族自己独具的审美价值、审美造型、纹饰图案及色彩规范蕴含着深厚的羌族历史文化内涵。早在明清之时,羌绣就已普遍盛行,而后,逐渐吸收挑花技艺并发展成挑花刺绣。以“云云鞋”为代表的羌绣艺术被认为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价值内涵与民族文化气息。

  去年“5·12”大地震发生之后,因地处震中,羌绣陷入灭绝险境。民间遂发起保护和传承羌绣文化运动,尤以四川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成果最为显著。

  帮扶中心是由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主导发起的非企业组织,旨在通过发动羌族妇女从事羌绣手工劳动,鼓励和帮助其就业。深圳的招商银行是目前向其定向订购羌绣产品最多的国内企业之一。今年第五届文博会上,中丝园分会场特意通过帮扶中心邀请了12个羌族绣娘现场表演,借以推广羌绣文化,结果无意中促成了一段“羌绣莨缘”。

  梁子将羌族绣娘的绣品应用于设计生产中,推出“羌绣莨缘”高级服饰系列,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将作为品牌羌绣产品的供应基地,实现项目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梁子的设计天分,对羌绣花型进行设计创新;羌绣和莨绸设计融合让更多的人知道羌绣,喜欢羌绣,穿、用羌绣的产品,真正起到通过发挥自身生产能力,改善生活质量的帮扶作用。而慈善之外更大的意义则在于梁子赋予了民族传统工艺活的灵魂,摸索出了一条用现代设计活化传统文化的新路。


  莨缘·2009

  “应该说这次合作是自然而然,双方一拍即合。”梁子公司总经理黄志华告诉记者,“类似的事可以说十多年前我们就在做了。这些年来,公司的设计团队一直都是每年两次雷打不动地去西南、西北采风,汲取各种各样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作为设计灵感、风格的来源。包括手绣、银饰、植物染料、手工手袋……我们都会在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解构,甚至因此与当地的机构、人员建立起私人感情。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工作程序,虽然非常辛苦,但也十分好玩。”

  黄志华认为,梁子设计的本质是基于本土文化的原创,同时通过面料传递出生态环保的信息。“因此这次合作并不是面向一个新的设计元素,而是我们一贯坚守的传统力量与新的时尚的结合。为了赶上这次行业内全国顶尖的聚会,项目在十月初启动,前后只有二十几天时间,可以说是我们筹备时间最紧迫的一次活动,不过我们做得很踏实,很从容,正是因为我们有这个自信和底气。当然,跟以往我们所做的相比,这次活动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技术层面之外的社会层面,它展示了企业在产业之外的社会力量,慈善、公益力量,体现了品牌的社会责任。这跟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关注环境生态,关注少数民族、弱势群体是一脉相承的。”

  今年9月,梁子时装与莨绸原产地政府——顺德正式签订《莨绸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合作意向书》,双方将携手打造传统莨绸制造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梁子称,她希望能以这样的方式,探索推动民族手工艺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促进民族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通过艺术性与功能性的创新,活化古老的文明,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发展。

  而“羌绣莨缘”高级系列服饰的推出,显示了羌绣正是继莨绸后,梁子着力关注的优秀民族手工艺术瑰宝之一。“这一充分体现本土文化的原创设计展示了一种精致生活,这样关注生态、环境的设计师品牌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我相信它一定能走出去。”看完表演的法国时装公会主席胡蒂诺这样表示。

  深圳能否成为

  原乡时尚中心?

  台湾创意产业研究者李仁芳曾经表示,真正的原创来自原乡与自身生活的土壤。“好酒好茶都源自优质的风土条件,那完全来自原乡在地土壤的特质。时尚事业经营的核心竞争力若是来自事业所在地的风土条件与在地职人的风姿气品时,其威力是无与伦比,而其优势也是难以撼动的。”

  著名导演侯孝贤在为台北故宫拍摄电影时就认为,“文化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手工技艺的历史”,虽然中国古代工匠身上那种“技艺的心”已离我们而去,但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他在片中反复引用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名言:“技艺,是人在宇宙中为自己找到的位置。”“我们之所以喜欢古的东西,手工的东西,是因为我们的美感来源,就是由这历时久远技艺中,逐渐形成。”大师这么认为。

  台北故宫打出”Old is New”的口号,是希望在崭新的包装下能够将台北故宫的意象深植入民众心中,更加贴近民众的生活。故此它不断尝试让新与旧对话、创意激荡,让传世至今的中华文物,得以成为灵感的泉源,用崭新的面貌走入现代生活,甚至带动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对深圳这样的新城来说,虽然本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限,但是作为国内首个“设计之都”,完全可以凭借其相对庞大和强大的设计能量,对国内现有的“非遗”资源收集、整理、保护、消化、研究、开发和传承,使之成为深圳创意产业发展的不绝活水。在文博会的平台基础上,成立非遗开发中心,使之成为国内原乡时尚中心的发源地,此其时也。

  或许,“羌绣莨缘”的成功举办能够给我们这样的信心和启发。

  莨绸小史

  广东是中国的主要桑蚕茧产区之一,历来是仅次于四川、江苏、浙江而位列全国第四的桑蚕茧产区。凭着广东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具有悠久历史的“蚕桑、鱼塘、甘蔗”三者之间切切相关的生态平衡,“莨绸”这一珠三角独有的传统产品就诞生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明永乐年间,广东顺德县所产蚕丝已有上市交易。郑和下西洋的大船,所携出访诸国的国礼中就有莨绸。至清雍正年间,广州已设立有丝织机行,全行三、四万人,并有“粤缎之质密而匀”、“广纱甲天下”等说法。沈廷芳《乾隆广州府志》记载:“佛山丝绸之精,金陵苏杭皆不及也。”

  广东丝绸的鼎盛时期,在“一战”后的1922年—1925年间。当时集中在南海县的西樵和顺德县的伦教等地的丝织厂多达数千家,有丝织机3万余台,产纱绸200万至250万疋(折合约4000万米),有晒莨用晒地500余场。丝类及纱绸织品出口占广东出口总量的六成以上。20世纪30年代,由于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欧美各主要用丝国为了紧缩外汇支出,逐渐以本国生产的人造丝替代生丝生产绸缎,以“莨绸”等产品为主要代表的广东丝绸业一落千丈,受到沉重打击。

网友留言:

标题:

留言:

                 公司简介 | 新闻报道 | 企业历程 | 丝绸文化 | 网上商城| 全国布局|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中丝园)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