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桂泉近影
|
|
|
 |
由苏州刺绣研究所绣制的巨幅“玉兰花”,将永久陈列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贵宾厅。
|
|
|
 |
第六届深圳文博会上,深圳“中国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展区的刺绣表演吸引了外国客商。本报记者 卢毅然 摄
|
|
|
 |
文化部在不丹举行的展览上,郑桂泉(左一)在向国际友人展示苏绣精品。
|
|
|
一位改革开放初期即投身商海、倾20余年心力建造起自己商业航母的实业家,何以选择兼营文化产业?又为何避开时下正热门的“动漫”“新媒体”等,进入“刺绣”“丝绸”这样以传统手工艺为依托的行业?这究竟是个别现象,还是文化产业浩浩洪流中的一个缩影?他的战略抉择表达了什么,其独特的经营策略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近日,在第六届深圳文博会期间,本报记者对庆鹏集团董事长郑桂泉和作为文博会参展商的“中国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了采访,从而发现和了解到一位独具慧眼的现代企业家与古老的刺绣、丝绸文化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早在10年前,大多数人还不知“文化产业”为何物时,郑桂泉掌舵的庆鹏集团便已开始斥巨资进入,而今在庆鹏的大盘子中,文化产业的分量也是越来越重。
郑桂泉,庆鹏集团的创建者,出身行伍,曾担任空军某部机械师。1986年,他作为广东潮阳二轻局的干部来到了正在火热建设中的深圳,自此与鹏城结缘。1994年,在深圳大学企业办打拼8年之后,郑桂泉创建了深圳市庆鹏石油化工经销有限公司。今天,庆鹏集团已由原来的国有合资企业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大型民营投资集团,经营范围贯穿石油化工、天然气、清洁能源利用、运输、仓储、批发和零售,有10年多区域房地产投资开发经历,还先后进入文化产业、生态资源、网络及教育等领域。
至于不断壮大的庆鹏为何要选择文化产业,还要从郑桂泉与苏绣结下的不解情缘说起。
从石油到苏绣 文化和心灵不应有距离
2000年,与著名苏绣艺术家任嘒閒大师及其后代成立苏州任嘒閒刺绣艺术发展有限公司;2007年,成功收购苏州刺绣研究所80%的股份,从而加盟50年历史、有中国刺绣领域领军者之称的苏州刺绣研究所。10年来,庆鹏集团与刺绣越走越近,这离不开掌舵者郑桂泉的极力“促成”。
苏州刺绣,相传已有2000多年历史。由于受吴地经济、文化、习俗、艺术的熏陶和孕育,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典雅、针法丰富、绣工精细的独特风格,与湘绣、蜀绣、粤绣并誉为中国四大名绣。
1999年,公司的一位副总告诉郑桂泉,现在一些工艺美术行业的研究所已经进入了市场,自负盈亏,还有一些苏绣大师也要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像当时任嘒閒大师那样顶尖的艺术家,外国人一个月工资的零头就可以买下她辛苦一年才能绣出的作品。因此,来买她们作品的外国人很多,听说甚至有日本人要买断一个人一辈子的作品。”郑桂泉坦言,这次谈话给了他很大的冲击,“身为中国人,有责任支持那些优秀的艺术家,不能看着她们一针一线绣出的作品以这样低廉的价格被外国人买走。”与此同时,眼光敏锐而独到的郑桂泉,也从中嗅到了商机:随着经济的发展,像苏绣这样源远流长、工艺精美绝伦且仍不断发展创新的工艺美术行业,必将迎来一个高附加值的时期,完全可以考虑将苏绣的资源进行整合,将这个产业做大、做精、做长远。
郑桂泉随即前往苏州考察,并拜访了当时已83岁高龄的任嘒閒大师。任嘒閒大师曾师从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大画家吕凤子,擅凝情于画、寓意于线,尤其长于肖像绣制。1958年,她首创了虚实乱针绣法,1966年,又开创了双面异色异样绣法。她的作品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还有一些被国内外博物馆、纪念馆珍藏。
“我们一见如故,长谈了4个小时,老太太不仅不累,还越谈越精神!”郑桂泉说,去之前自己并不知道应如何与这样德高艺精的大艺术家沟通,而任大师的朴实、随和与谦逊深深地打动了他。在得知郑桂泉来是希望帮助自己,支持刺绣事业后,任大师将刺绣的艺术内涵、自己对刺绣的热爱以及刺绣所面临的传承困难、无人支持等问题向郑桂泉倾心详谈。长谈之后,一直以来自认为对事业已相当执着的郑桂泉,更深感任嘒閒大师对美、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已经到达了一个极致,他当即向任老表态自己“一定支持”她的刺绣事业。
然而一回到深圳,郑桂泉想投资苏绣的想法便迎头遭到集团部分高管人员及行业内部分人士的反对。“直接点的问你,能赚钱吗?有的就在背后讨论,老板是不是头脑发热?老板想穿艺术家的外衣,附庸风雅。更有甚者问,他是不是爱上了哪个绣娘?”谈起当年的这些反对,郑桂泉有些哭笑不得。“其实文化艺术是最能感染、净化心灵的。这10年的经营,不仅推动、提升了我们集团高层对刺绣艺术的品味和理解,甚至连司机都能向来宾介绍刺绣的基本常识和发展情况。”
公司5年不销售 面对钞票不动心也难
来自集团内部甚至于外部的反对声并未让郑桂泉有丝毫动摇,因为他已经对任嘒閒大师做出承诺,对于苏绣及其传承,肩头有了一份责任,更重要的是,他看好苏绣这个产业及其发展前景。由此,他于2000年与任嘒閒大师工作室成立了苏州任嘒閒刺绣艺术有限公司(由庆鹏集团控股,以下简称任嘒閒公司)。
对于如何“经营”苏绣,多年在商海打拼的郑桂泉有着一套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别于其他工作室做一件卖一件的经营模式,郑桂泉承诺将收购任大师及学生的所有作品,还发给他们正常的工资和各种福利,为他们购买社会保险,并提供每年1至2次的外出培训机会,以提升视野、丰富创作空间。其次,工作室的作品5年不销售,沉淀下来,“可以对作品做整个包装、宣传、推广,但产品不一定要出售”。第三,高档作品只在高档场合亮相,不进入市场、门店。
“第一年做,大家都非常兴奋,很有工作热情,我也很感动。第二年,就开始有人担心了,5年不销售,将来作品卖不掉怎么办?第三年,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举办,我们的公司才第一次亮相,就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郑桂泉说,那一年,凤凰卫视采访了任大师,苏州市当时的市长、市委书记也都先后来参观,也是在那一年,公司的作品经苏州市推荐,参与了在俄罗斯举办的展览。据说,普京和夫人原定在中国馆只停留几分钟,正是刺绣的吸引让他们驻足观看,迟迟不愿离开。
在深圳举办的第二届文博会上,公司的作品也引起了很大轰动,李长春、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宣部、文化部和广电总局领导都前来参观过。“由于当时我们所有产品不销售,还引起了消费者的意见。第二年(参加文博会),我们也只展一部分,销一部分,大家都问为何不卖?我说,艺术品不是普通商品或者工艺品,必须让时间给刺绣艺术品赋以更高的内涵和价值,这就是我们企业的文化境界。”郑桂泉坦言:“当然,完全不心动是不可能的,但像苏绣这样的艺术品,一旦进入商业街区,就会被视为普通商品,普通商品所承载的人文、情感内涵以及价值,显然是不可与艺术品同日而语的。”
在苏州,记者见到了任嘒閒大师之子、现任苏州任嘒閒刺绣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张允凯。他相当钦佩郑桂泉在文化产业方面的独到眼光,同时也直言,目前的刺绣行业与其他许多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一样,仍面临年龄老化、乏人继承的困局,因此“像郑总这样的人太少了,应该多一些”。
“迎娶”苏绣研究所 痴情汉的又一桩姻缘
2006年,在全国工商联方面的支持指导下,深圳市庆鹏实业集团参与完成了中国同源公司改制,成为公司的大股东。此后,中国同源有限公司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平台搭建、生态资源开发等投资行为。
同源公司进军文化产业的第一个大手笔即:经过近一年的激烈竞争和苏州市政府严格的筛选,于2007年成功收购苏州刺绣研究所80%的股份。
中国苏州刺绣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坐落在世界文化遗产、著名园林——环秀山庄内。作为苏绣艺苑中的领军者和国家认定的苏绣传承单位,它在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唯一的会长单位)。
先后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近百次被指定为馈赠外国元首的国家礼品,许多刺绣极品被各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至今……单从这样辉煌的履历上,就可得知要“迎娶”这样一位“大家闺秀”,该面临多大的挑战。
“必须建立一个苏绣艺术馆;所有员工留用,工资只能涨、不能降;谈好价格后一次性支付所有资金;最苛刻的一条是,加盟企业必须有刺绣从业的经历,而且规模不能过小。”郑桂泉说,仅艺术馆和员工两条就吓走了不少企业,符合第三条者更是屈指可数。
其时,苏绣研究所已经是由科研单位改制后的职工持股企业。“传统工艺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更高的平台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我们正是本着这样的想法,才决定增资扩股。”苏绣研究所的老所长、现在担任艺术总监的张美芳告诉记者。
苏绣研究所要“下嫁广东”的消息传开来,在业内乃至江苏省都引起了巨大反响。“苏绣怎么还要广东人来做”“为何要把苏绣研究所卖给广东人“的质疑一时间不绝于耳。
这时候,苏绣研究所的老艺术家们成了郑桂泉的坚实后盾:“我已观察了你两年,我们对你有信心!”原来,郑桂泉支持任嘒閒大师的事情,早已在苏绣研究所的老艺术家们中间传开了。“郑总对文化的包容性与他下的大决心打动了我,当时也有人不理解,我自己都曾几度动摇,但郑总确实有热情,也懂刺绣,我们便做工作促成了此事。”张美芳说。于是,就有了苏州市政府代表口中的“苏州史上最成功国企改制”:“平时都有上访的、闹事的,还没看到过像这样在动员大会上热烈鼓掌的。”
郑桂泉没让她们失望:改制3年来,工资逐步上涨,无一人被辞退,刺绣艺术馆的设计方案已经过近20次的论证,待审批后就可开工建设……
“庆鹏加入之后,我们不用再担心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员的培养也逐渐跟上了,最重要的是,信息交流的平台有所扩大,视野、眼光也有所扩展。”曾任苏州刺绣研究所副所长,如今担任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游伟刚如是说。
现任苏州刺绣研究所总经理的张小华说,作为之前对苏绣知之甚少的本地人,他是被郑总的热情与社会责任感“感染”后加盟研究所的。今年他工作的重心在于扩大市场、培养新人。张小华坦言自己压力很大:“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它是苏州市的一张名片,并且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传承单位。”而今最令人欣慰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苏绣研究所的3幅巨型作品“玉兰花”经过上海世博局的层层筛选,已确定永久陈列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贵宾厅,而西藏自治区政府向苏绣研究所特别定制的4幅大型苏绣也在同期亮相世博会的西藏馆。
旧厂房如何在百日间变身丝绸创意产业园?从石油到刺绣再到丝绸,郑桂泉又在一步步地实现着怎样的“野心”?敬请读者关注本版即将刊发的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