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丝园”的规划、建设、经营,无一不凝聚着郑桂泉(左一)的心血。
|
|
|
 |
南岭·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中心广场效果图
|
|
|
(下)
本报记者 焦 雯
素有“中国第一村”之称的深圳市南岭村里,伫立着这样几栋古朴的建筑物:灰白色调、木制楼牌,竹栏亭台穿插其间,这就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集丝绸制品交易与丝绸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南岭·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以下简称“中丝园”)。中国丝绸文化博览馆、2010中国丝绸文化节……作为第六届深圳文博会分会场,这个用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创意产业园在今年5月再次引起了人们的瞩目,而这一切都源自:
旧厂房变身 丝绸文化创意园
与苏州刺绣研究所的成功联姻,并未让庆鹏投资文化产业的脚步放慢。2007年,在得知深圳龙岗区被称为“中国第一村”的南岭村有一片旧厂房可以用以规划文化产业园区后,郑桂泉即刻组织人马赴全国各地调研,寻找可以投资的文化项目。经过一年扎扎实实的调研,“丝绸文化创意”这一概念成为了郑桂泉及其团队的最终选择。
“我们在全国各地跑了70多趟,最后才定下来,要做一个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郑桂泉说自己选择围绕丝绸来做文章有几大原因:一是丝绸与刺绣可以构成一条延伸的产业链;二是丝绸几乎贯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和文化内涵相当丰富,有文章可做;三是随着国际市场丝绸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丝绸制品概念已从传统的服装、丝巾等领域扩展到家纺、装饰、工艺品、美容等衍生品消费领域,由此拓展出的市场新空间将给中国丝绸业发展带来新机遇。虽然目前中国真丝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但中国的丝绸产业总体仍处于未充分开发的阶段,在自有品牌、创意、深加工工艺等方面较为欠缺,沉下心去做应该大有可为。
“你们做了丝绸行业一直想做却一直没做的事。”中国丝绸协会会长弋辉得知此事后向郑桂泉表示,协会将全力支持该项目的建设。他同时指出,长期以来中国丝绸业发展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没有很好地把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二是只重视出口创汇而忽视了国内市场,这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丝绸业不仅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而且还要创新营销模式和业态。
“长久以来,大部分丝绸企业依靠外贸订单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创意、品牌这些需要大量付出却收效甚缓的事情,他们并不太感兴趣。”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然而,依靠外贸出口的利润其实相当微薄。以东部某省最大的丝绸集团为例,2009年外贸出口额达250多亿元,盈利却仅有数千万元。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外贸市场已经出现明显的萎缩,中国的丝绸产业是时候该“破茧重生”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中丝园”可说是应运而生。
2009年2月10日,“中丝园”开工改建,经过不到100天的奋战,5月15日便成为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分会场。这是文博会分会场首次引入丝绸文化这一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中丝园”果然不负众望,以精美的参展作品、形式多样的丝绸文化展示一鸣惊人。
在今年5月的第六届深圳文博会上,“中丝园”内的中国丝绸文化博览馆如期开馆,2010中国丝绸文化节也同时开幕。市民和游客们不仅能在此了解到丝绸文化的发展史,一睹我国丝绸文化四大瑰宝——丝、锦、绸、绣,还能学习辨别真假丝绸,甚至亲自动手体验刺绣、扎染。
据负责“中丝园”项目具体经营的深圳市同源南岭文化创意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姜玲介绍:“中丝园”是积聚设计制作、科研创新、展示交易、旅游休闲、情趣购物、青少年素质教育、互动体验等于一体的高档丝绸与刺绣制品及其延伸产品的产业平台。“这在全国目前还是独一无二的。下一步我们还会在园区内逐步完善起评估鉴定、法律咨询、拍卖展览、餐饮娱乐、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
目前,“中丝园”已汇聚了丝丽、凯喜雅等30余家丝绸知名品牌企业进驻。有“中国绸都”之称的四川南充市政府更携10家丝绸品牌企业集体进驻。
不断扩张的“中丝园” “野心”源于理念与责任
“我们想要打造的,不仅仅是深圳这一家‘中丝园’,而是要建设起一整条产业链,从而通过整合全行业资源,扩大内销市场的占有率,在我国由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过渡中,探索全新的发展思路和创新的经营模式。”就文化产业而言,郑桂泉要做的事,几乎件件都是大事——军人出身的他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而与此同时,商海中多年打拼的经历又赋予了他超强的行动力和缜密的思维。如今, “中丝园”正在他的带领下,一步步地扩张着自己的版图:
2010年1月20日,成都市双流县人民政府与中国同源有限公司、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签订了“成都·中丝园”项目投资协议。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5亿元,建设内容包括丝绸与刺绣产销和交易总部、刺绣制作基地和大师工作室、丝绸文化体验区和商业配套设施等。该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税收3000万元以上,创造就业机会约1000个。
此外,中国同源有限公司还在南充市投资兴建万亩蚕桑生态示范基地,并将与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等国内业界领头企业共同在杭州萧山、福建厦门、广西桂林、海南海口等地打造丝绸文化创意主题公园,目前已与相关当地政府展开过多轮洽谈,甚至签署合作协议,这些都将是“中丝园”未来的一部分。
“这是一种市场行为,说明大家都看好这个平台。”郑桂泉坦言,尽管在如今的体制下,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尚不完善,各地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这多少给他的“扩张”造成了一些阻碍,但对于文化产业的未来,他仍然满怀信心。“我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是理性的,有着专业的营运手段,我们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没有理由怀疑未来我们从文化产业上获得的收益会少于能源产业,只是时间表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