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嫘祖,一作“累祖”。传为西陵氏之女,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嚣,昌意二子。《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嫘祖,一作“累祖”。传为西陵氏之女,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子蟜极,之孙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神话传说中把她说成养蚕治丝方法的创造者。北周以后被祀为“先蚕”(蚕神)。唐代著名韬略家、《长短经》作者、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历史上悠久文明大国,我们先祖创造了著名于世界的灿烂文化。嫘祖是我们先祖女性中的杰出代表,嫘祖是养蚕制衣的发明者,华夏文明的奠基人,她辅佐黄帝,协和百族,统一中原,协助黄帝,确立以农桑为立国之本,首倡婚嫁,母仪天下,福祉万民,和炎黄二帝开辟鸿茫,告别蛮荒,功高日月,德被华夏,被后人奉为“先蚕”圣母,与炎帝、黄帝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为人文始祖。
“水有源,树有根”,今天,我们宣传嫘祖文化,弘扬嫘祖精神,开发嫘祖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责任。我们敬祭中华民族的共同母亲,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人文女祖为远古先民们求生存、求发展、谋福祉的伟大精神,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增强自信心,把民族母亲遗留下来的美德世世代代传下去。
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的历史连续性,创造中华文化的主体——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民族凝聚力,正是这种血浓于水的民族凝聚力,交织成中华民族文明牢不可破的根文化,母亲文化,民族的各类谱谍文化。交织点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使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爱国主义是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因而使我国千姓百族的同胞知道其来有自,明瞭民族文化的血脉,不忘祖恩,团结进取,共建和谐亲睦的祖国大家庭。炎黄之孙不管生活在何方,都知自己的血脉连通华夏祖国,祖根在中华,“我的中国心”、民族魂,将随祖国的富强伟大而日益增强,为作为五千年文明史古国焕发青春的民族自豪感而日益升华。

根西蜀拜祖盐亭
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从炎黄二帝和嫘祖开始的,他们都是华夏文明的肇造者。
典籍载嫘祖,其人有其事。先秦典籍《山海经》、《世本》、《竹书纪年》,以及《史记》、《大戴礼》、《吕氏春秋》、《蜀王本纪》、《史记·三代世表》、《帝王世纪》、《大荒西传》等均有黄帝、嫘祖与巴蜀的关系。嫘祖是黄帝元妃,历代载籍略无异同,“黄帝为其子娶蜀山氏女”,历代载记亦无歧义。记载了黄帝元妃嫘祖及其子青阳、昌意、孙颛顼在古蜀的事迹。《史记》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国内著名学者肖兵、李远国、邓少琴、蒙文通、张国光等先生在《山海经新探》中,论证《山海经》所称黄帝居“轩辕之丘”,“昆仑之丘”、“昆仑之墟”、“为帝之下都”,其地名皆指喀喇昆仑南脉,“非岷山莫属”。又《水经注》、《路史》等皆称黄帝“初都于陈”,即“今宝鸡,故陈仓”而“非宛丘”。学者何光岳先生《西陵氏的源流与迁徙》,称西陵氏以地为氏,起源于四川岷山,后分两支迁徙他处。则“初都于陈”的宝鸡距古蜀西陵不远,故黄帝能与西陵之女嫘祖联姻。况且上古先民居无定所,流徙可达万里之遥。自古中原人在陕有三条通道,即褒斜道、金牛道、米仓道,还有甘肃的阴平道,因而蜀地与中原通道不是隔绝的。而《华阳国志·蜀志》称:“蜀之为邦,……媾姻则黄帝婚其族”,分明记载了黄帝与嫘祖联姻的事实。
《嫘祖圣地》碑,有力的佐证。唐玄宗“三召不应”、著《长短经》传世、为少年李白之师的思想家、韬略家赵蕤,在东关县(故城盐亭境内今金鸡镇旧县坝)有别业,常住此读书著述。乡民于开元二十年间修葺嫘轩宫,请他作了碑序。《嫘祖圣地》碑立于嫘祖山下嫘祖湖旁。碑文有“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衡阳道,遵嘱葬于青龙(山)之首,碑碣犹存。嫘祖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御制耕织图》,赞蚕丝祖神。康熙《御制耕织图》《织部·祀谢》画幅内,刻有宋朝绍兴县令楼王寿五言诗八句,“春前作蚕市,盛事传西蜀,此邦享先蚕,再拜丝满目,马革裹玉肌,能神不为辱,此事虽眇茫,解为民为福。”并涉及“蜀女化蚕”,成为“蚕女马头娘”的典故。康熙为此画题七绝诗“劳劳拜族祭神桑,喜得丝成愿已偿,自是西陵功德盛,万年衣被泽无疆”。称先蚕嫘祖为“西陵氏神”,首见于汉《淮南子》引《蚕经》;《隋书·礼乐志》记北周享先蚕,称“行西周故事”,皇后“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两诗中有“蚕市”、“西蜀”、“西陵”、“先蚕”、“蚕神”及“蜀女化蚕为马头娘”,都是古蜀所特有的事物。而享先蚕古礼历来是在帝都的先蚕坛举行,“此邦享先蚕”,则西蜀地方政权亦有享先蚕之礼。即在盐亭县城,原来也有蚕神庙、先蚕坛。民间持续举行祭先蚕,这更表明西蜀古来就是享先蚕之邦,而盐亭一个小县城也设先蚕坛祭拜嫘祖,这是罕见的。
龙泉藏丝洞,唐碑又印证。在盐亭县龙泉乡石马沟金龙山上有个“藏丝洞”,洞内石壁刻有嫘祖骑白马飞奔像,两旁刻有:“王氏蚕姑丝绢藏,先祖功德黄帝妃”的民俗对联。壁上还刻有“凤姐二月十日生”。此地距嫘祖诞生地的金鸡镇嫘祖山20公里,而所记嫘祖诞生日期与《嫘祖圣地》碑文吻合。民间故事传说嫘祖幼时名王凤,伙伴们昵称她为凤姐、凤姑、凤姑娘、嫘姑、蚕姑、丝姑等名字,有的也成地名。
世代祭先蚕,文献有记载。祭祀先蚕之礼早在西周就已开始,《月令》成书于西周,“诸侯朝正于天子,受《月令》以归,而藏诸庙中;天子藏诸于明堂,每月告朔朝庙,出而行之。《续汉书·礼仪志上》记载“……皇后帅公卿诸候夫蚕,祠先蚕,礼以少牢。三国亦沿不改,依周典也。”“晋后祠先蚕”(皇后)依汉魏行事。以后如隋朝也制先蚕坛,唐代……“有事于先蚕,亲词于先蚕。”盐亭蚕业“比户机声轧轧,所产甚饶”,西陵绸、鹅溪绢成为朝廷贡品……。宋以后亦然。至今北京北海公园还有先蚕坛,这表明,祭祀先蚕是代代相承,循而未改,以先秦时代人们既知嫘祖始蚕而言,西周所祭先蚕,必然就是嫘祖。再以西周王室出自黄帝之后而论,其祭先蚕,必然也是祭祀嫘祖。南北朝也仿西周制度,其祭先蚕西陵。《绵阳文史》载:武则天诗赞嫘祖:“丝绸龟手富,见锦鹅溪绢;功比马头娘,映月水三潭。”宋·金履祥《通鉴前编·外纪》称:“西陵之女嫘祖为帝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蚕以供衣服,而无酸前之患,后世祀为先蚕。”北宋和民国时期祭祀嫘祖的祭文、疏文、嫘祖墓联、庙宇楹联、匾额、嫘祖道场规程文本《嫘祖仪》。还有清代乾隆30年(1765年)乙酉科进士岳冠华任陕西渭南知县作诗传世:“嫘祖吾乡里,青龙诞帝妃。始蚕蚕作茧,织绢绢成衣。逸史传翁妪,功勋纪赵蕤。子孙承祖烈,织绢有鹅溪。”《四川通志》卷十八《舆地志一十七》“潼川府盐亭县”下记载“蚕丝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原引注《舆地纪胜》:“山在永泰县西二十里”,又引《九域志》“梓州蚕丝山,每上春七日,远近士女多游于此,以祀蚕丝。”盐亭民俗蚕文化古盛今兴,抬蚕神出行巡城、巡郊,舞蚕龙、采桑舞、桃子龙、献红鞋、献三牲、献茧串、包面、蚕过年(二月初八)、先蚕节(二月初十,嫘祖生日)、酬蚕节(九月十五)、祭蚕神庙会、烧遍香、唱大戏等祭祀民俗活动。这种民俗活动的影响及于世界,韩国汉城及各道治所城市还有先蚕坛。1993年3月韩国东亚日报报道:“已经停止了85年的先蚕节享先蚕大礼,现已恢复。”总之,嫘祖都被世代尊之为先蚕,是无疑的。
无字丰碑历史积淀
史前时代的神话和传说,把先民的领袖人物赋予超凡的灵魂和伟力,是有其民族性的原型的,是现实的而非虚诞的。嫘祖就是诞生在盐亭的现实人物。神话和传说故事代表人类史上一个时代,它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感情、心理、性格,而又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类生活及历史的发展进程。嫘祖轩辕的人文圣迹,蚕桑丝绸史迹,嫘祖文化史迹,有数十处之多。这些都是历史的积淀,加上盐亭出土的历史文物,大量文献和约定俗成的祭祀嫘祖的民俗等,足以证明了盐亭是嫘祖的故里,是丝绸的源头。
嫘祖始蚕桑,史迹今犹存。反映蚕桑丝绸的遗迹有:桑林坡、吉树坡、蚕丝山、丝姑垭、茧子山、丝源山、水丝山、丝织坪、丝姥山、西陵绸、蚕姑庙、锦机台、丝姑庙、丝姑山、王凤岩、祖家湾、三锅椿、织绢岭、抽丝台、赛丝廊、晒丝岭等。
嫘祖文化史,古迹活化石。在盐亭境内,反映嫘祖文化的遗迹有:嫘祖陵、嫘祖穴、嫘祖坪、嫘祖山、嫘祖坝、嫘轩殿、嫘祖坟、嫘轩宫、嫘祖庙、轩辕坡、嫘祖井、先蚕楼、先蚕塔、嫘宫山、嫘姑十二峰、西陵垭、西陵山、天子山、西陵寺、嫘祖印等。
出土有文物,再现远古史。在县境内出土了石斧、玉璧、石璧、古桑化石、古桑残骸、金蚕、铜蚕、陶蚕、陶蚕房、陶茧、陶蛾、陶茧箔、陶俑、陶罐、陶缫丝盆、陶缫丝架、谷父蚕母、青铜跪俑像,兽骨指挥杖化石、“王凤瓦”、嫘祖轩辕石像等数百件。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出土了古桑树化石和石斧。表明史前时代已宜于农桑之地,盐亭境内,自古遗有西陵山、西陵寺古地名,同时在绵阳边堆山新石器时代等遗址出土有罐、钵、豆、纺轮等陶器和斧、锛、凿、刀、矛、箭等石器,展现了远古西陵国嫘祖文明的曙光。
神奇的传说,历史的载体。嫘祖衣被天下,福泽万民,在盐亭留下了许多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神奇故事美丽传说。有嫘祖、轩辕、歧伯、仓颉、金二伯、应龙等先人的传说故事,如:彩凤投怀生嫘祖、天虫家养织丝绢、含茧化丝、蜘蛛结网、王凤采果奉双亲、四方奔走教民养蚕、蜀女化蚕马头娘、嫘祖遇旋风发明缫丝车、织绢岭午梦获渔梭、龙泉藏丝洞、紫霞坪试养家蚕、水丝山建缫丝房、吉树坡初识天虫、扎草人驱鸟护蚕、遇仙猫灭鼠、西陵宫嫘祖赠丝衣、见丝帛轩辕西行、黄帝西陵纳元妃、衣落山金二伯射黄帝、轩辕西属请岐伯等。
丝源再说嫘祖始蚕
明代文学家徐道,在《历代神仙通鉴·仙真衍派》说:(黄)帝初闻西陵氏女嫘祖,聪明温顺,聘娶为妃。常来游河滨,见树上都有白团,似鸟卵,而欲掰视,中有虫女指,询之土人,云龙与马交,遗精所化,嫘祖取置于器,越日出蛾,雌雄相配,自辰亥始解,生子无数。嫘祖藏之来春,皆生小虫,采桑嫩叶饲之。桑叶渐老,其虫亦大而能食。见其攒簇,名之曰“蚕”(又曰“天虫”)。自身白有光,即不食。嫘祖以草布蚕于上,自然吐丝、作团,名之曰“茧”。摘而挪沸汤缫之,绎而为丝。法天象经书莫言之义,造机抒,织成币帛,可以衣体,至是遂为人用。复以草木之华,染化五采文章,为衣服之美,而天下不患皴瘃。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嫘祖养蚕、育种、采桑、治丝、造机、织帛、制衣体以及染色增美等事业,都作了系统的描述,与宋朝《织部·祀谢》中的画幅内容十分吻合,使人不得不承认嫘祖是我国上古时代养蚕治丝之始祖。清代史学家吴乘权在《纲鉴易知录》中称:“西陵氏之女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故后世祀为先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