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根据今年中国各地古墓出土的帛画和刺绣等实物,可推知刺绣工艺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前年以上的历史。著名品种有: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广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还有北京的“京绣”,温州的“瓯绣”,上海的“顾绣”,苗族的“苗绣”等等,产地上不,风格各异。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丰富多彩,各有特色。刺绣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装、枕套、台布、靠垫等生活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参见刺绣各专条。 顾绣指代表顾名世一家的刺绣技法和风格的刺绣品。顾名世系明嘉靖时人,住在上海九亩地的“露香园”,他有个孙媳叫韩希孟,善画工绣,摹绣古今名画,尤为神妙。顾氏后代,继承此种绣法,并收徒传艺,专门刺绣各种花鸟走兽的画幅、册页、手卷等陈设品,被称为“顾绣”,亦称“露香园顾绣”。这种摹仿绘画的刺绣,对后来陈设性的刺绣影响颇大。 苏绣以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中国江南地区,盛产蚕桑,一向有“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说法。苏州一带,刺绣素为群众性的副业生产。它吸收了明“顾绣”的优点,并有所发展和创造。产品以室内装饰用品为主。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广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十九世界末,长沙设立了第一家自制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以后湘绣逐渐出名。初以绣制日用品为主,后逐渐增加绘画性题材的作品。强调颜色的阴阳浓淡。 广绣亦称“粤绣”。泛指广东近二三世纪的刺绣品而言。国内收藏以故宫藏品为最多而有代表性。构图繁而不乱,色彩富丽夺目,针步均匀,针法多变,纹理分明,善留水路。大如六尺高屏风,小如荷包扇套,多作写生花鸟,照民间习惯而富于装饰味,常以凤凰、牡丹、松鹤、猿、鹿以及鸡、鹅等为题材,混合组成画面。妇女衣袖、裙面,则多作满地折枝花,铺绒极薄,平贴紬面,有的只用翠蓝一色,风格别致。又十八世纪纳丝绣,则底层多用羊皮金(广东称“皮金绣”)作衬,金光闪烁,格外精美。 蜀绣也叫“川绣”。以四川成都为红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刺绣品种之一。据晋代常璩著《华阳国志》记载,当时蜀中刺绣就已十分闻名。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运用独特的绣技,绣制被面、枕套、衣、鞋及画屏等。针法有晕针、切针、拉针、沙针、汕针等百余种,短针细密,针脚平齐,片线光亮,变化丰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京绣从北京民间刺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刺绣品。明、清已有京绣的独立行业,以刺绣各种服饰、日用品为主,尤以刺绣戏衣最为出名。 瓯绣浙江温州生产的刺绣品。由于温州位于瓯江之滨,故名。其特色为构图精练,纹理分明,绣面光亮适目。 苗绣中国苗族妇女的刺绣品。多数苗族妇女从小就学会刺绣,一般应用在袖口、袖套、衣领、后肩、裤脚、裙腰、头巾、腿套等处。花纹布置严密,色彩对比强烈,多采用几何纹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机绣用缝纫机操作代替手工的刺绣品。 至今不过三、四十年历史。解放以后,机绣工艺发展迅速,北京、山东、江苏、湖南、广东、黑龙江、上海等地普遍发展了机绣行业。品种有枕套、台布、靠垫、被单等。近年来,又成功地移植了国画人物、山水等作品,为机绣工艺开辟了新路。在技艺方面,除了原来的打子绣、包梗绣、挖绣、仿手绣、包针绣、长针绣、拉毛绣等外,还创造了大打子绣、包线绣、破针绣、包针破绣等新针法。 绒绣用彩维绒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进行绣制的一种手工艺品。分陈设品和日用品两大类。它是建国后新兴的工艺美术。主要产地上海。绒绣绣制过程中可以自行拼色。它善于表现油画、国画、彩色摄影等艺术效果,作到色彩丰富,层次清晰,形象生动。绒绣日用品有沙发套头、皮包面子、靠垫、台面、钱袋等。 挑绣(1)指一种刺绣的针法。如十字挑绣,即在平布上面依纱眼用绣花线逐眼扣上十字形,组成各种花纹。作为服饰及手帕等装饰,具有朴实、耐用的特点。(2)织花布或织锦缎时,依据花样设计,在经线上挑成花本,作为织花的根据。这种花本要计算经纱根数,用挑花钩针或小梭子顺次将一部分经纱挑起,而后把纬纱穿过经纱的开口,逐梭交织成花纹。 抽纱刺绣的一种。是用亚麻布或棉布等材料,根据图案设计,将花纹部分的经线或纬线抽去,然后加以连缀,形成透空的装饰花纹,因名抽沙。主要产地为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等地的农村。产品多为台布、窗帘、盘垫、椅靠、手帕、服饰等。 花边(1)也叫“花绦”。用来装饰衣、裙、衾、枕生活用品。中国固有的传统品种,如挑花和绣花等,多为二方连续的花纹组织。(2)用细纱编结而成的生活用品。清末由欧洲传入中国沿海一带的烟台、上海、常熟、温州、汕头等地。品种有“挑补花”、“雕绣”等。多为白色或浅色调,适宜作台布、茶垫、枕套、靠垫、手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