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藉着创意的慧眼感受格外绚丽的深圳

作者:陈黎等来源:深圳晚报发布时间:2010-12-20 0:00:00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丝园,真的不虚此行!”一位男士表示,今后还要把家人带过来见识见识。

  深圳晚报记者陈黎 张伟嘉报道 2010年的最后一个月并没有因为寒冷而变得沉闷,而是因为“创意十二月”显得格外生动有趣、生机盎然。昨天上午,100多位喜爱创意和设计的市民踏上了“创意之旅——深圳市民看设计之都”的旅程,他们沿着东、西两个方向,去探寻正在全市各个角落展出的最环保的公园设计、最特别的家居设计、最贴心的手工创意设计,去感受因为55项创意活动而格外绚丽缤纷的深圳12月。

  刚刚降临的今冬最大寒潮,使得昨天早上寒风凛冽。然而寒冷并没能阻止人们的脚步,市民们早早来到集合点,等待旅程的开始。也许是因为“创意设计”这个主题更吸引年轻人,参与活动的市民多为年轻人,但其中也不乏精神矍铄的年长者。尽管职业不同,年龄各异,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想象”、“创意’、“设计”等字眼充满热情。

  从12月1日开始,深圳再次迎来了缤纷绚丽的“创意十二月”,55项异彩纷呈的创意活动陆续开启,向市民发出“共同参与”的热情邀请。在深圳已经连续举办第六年的“创意十二月”活动比以往更精彩。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创意活动的品质和国际性不断提升,国际创意界最受瞩目的盛事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国际大会在深圳拉开大幕;中国(深圳)国际工业设计节、深圳舞蹈大赛——创意舞比赛“创意十二月”等品牌活动不断创新;深圳平面设计回顾展、设计之都CODE海报展、设计之都(中国·深圳)公益广告大赛、深圳第二届DV大赛等专业活动在各自领域影响日益深远。

  在6个多小时的旅程中,选择“东线”旅程的市民们来到关山月美术馆,欣赏第七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在艺展中心目睹原创“中国风”艺术家居饰品市民设计大赛;他们还走进大芬村去了解大芬原创油画的最新发展,去南岭·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近距离欣赏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西线”旅客则前往深圳雕塑家园,看了一部感人的纪录片《小人国》;在园博园的龙岗园中,见识了一回“未来公园”的模样;海德广场创意市集吸引着他们细心地搜寻着自己心爱的创意产品。

  回程的途中,不少市民打听下一次活动的确切时间。当听说这项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和深圳报业集团联合主办、深圳晚报社承办的“新深圳 新变化 新体验——百万市民看深圳”活动已接近尾声时,都发出了惋惜的叹息。这项活动从2010年4月启动以来一直受到市民们的热情响应,每月的活动以不同的主题,组织市民亲身体验和见证深圳30年的辉煌历程,展望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

 

  东线之旅这边看

  第一站:关山月美术馆

  感受水墨画魅力

  参加创意之旅(东线)的市民从深圳特区报社出发后,很快来到了下一站——关山月美术馆。在这里,第七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正在举行。

  本届水墨双年展由香港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深圳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等多家机构主办,共邀请了140余位艺术家,包括18位来自英国、美国、丹麦、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等国以及40位港台地区的海外艺术家参展,规模之大可见一斑。艺术家们以创新的手法将传统的水墨和新题材结合起来,营造出了当代的意境,让人耳目一新。

  市民们看得非常投入。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告诉记者,他在内地时就喜欢画画,还曾在单位展出过画作。对于画家们深厚的功底,老人很折服,表示以后一定会专门过来,认真观摩每一幅作品。

  当然,也有外行的,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们观展的兴趣。看到艺术家们匪夷所思的创意作品后,一名年轻的女孩哈哈一笑:长见识了!

  (徐再杰 屈曼)

  第二站:艺展中心

  为设计作品投一票

  艺展中心站有一个重头活动等待着参加“创意之旅”的市民们,这就是原创“中国风”艺术家居饰品市民设计大赛(下简称“设计大赛”)。在这里,因为可以投票,市民的参与热情一下子上来了。

  由罗湖区文化局和深圳市满京华艺展中心专业市场有限公司举办的设计大赛是本届“创意十二月”的系列活动之一,于今年11月正式启动。大赛旨在搭建一个全民参与的文化创意平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提升市民创意水平,学会用多种工艺表现手法传递民族文化。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活动自启动以来,深受市民的喜爱,退休老人、职员、保安、学生等广大市民积极报名,广州、东莞、上海、杭州等外地选手参赛。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2000余件,其中普通市民和学生的作品将近一半。而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则是经过初赛后选出的近200件作品。

  造型古朴的宫灯、做工精致的古装、返璞归真的挂件,这一件件处处体现创意的作品将“创意之旅”市民们的眼光牢牢吸引住了。

  “我喜欢这个碗,做工多精致啊!”一位小朋友嚷嚷。“我要选这件学生作品,原料环保又显童真。”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跟老伴商量。

  在现场,记者注意到,几乎每一位参加活动的市民都在认真选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后投出了自己的选票,好多人投的还不止一票。(徐再杰 屈曼)

  第三站:大芬油画村

  沉浸在艺术氛围中

  大芬油画村早已蜚声海内外,但参加此次创意之旅的市民们多数还是第一次来。

  一位中学老师告诉记者,在她的心目中,大芬油画村是“油画生产线”,照着样本临摹就是了,没什么新意。记者又问了几位市民,发现有此想法的人还真不少。结果,走了一遭下来,市民们连呼:我误会大芬村了。

  原来,经过多年打造,大芬村早已不只是当年那个只能临摹别人作品的大芬村了,尽管这里行画在世界范围内仍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今,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大学院校毕业生和画工已经超过了1万人,而其中,许多人都是创作型画家。

  漫步大芬油画村的各条小巷,随处可见创作的场面。或临街写意泼墨,或独坐一隅精雕细琢。各家门店的一幅幅作品的介绍文字也突出了原创字样,看来,打造大芬村的新形象早已是每个艺术工作者的共识。

  不只是欣赏,有的市民还当场掏腰包将喜欢的作品买下来。一位女性市民对着记者摆弄她买的一幅风景油画:怎么样?层次感挺好吧! (徐再杰 屈曼)

  第四站:中丝园

  见证当代丝绸精品

  中丝园是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的简称,也是此次创意之旅的最后一站。

  中丝园位于龙岗区南湾街道南岭社区,是龙岗区文化产业重点扶持项目,也是几届文博会的分会场之一。园区以丝绸文化为载体,以文化创新为理念,并已成为集设计制作、科研创新、展示交易、旅游休闲、情景购物、互动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时尚创意园区。记者还获悉,中丝园目前的膨体弹力真丝、柞/桑弹力真丝、全真丝抗皱面料等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刚一进中丝园的展厅,大家就被琳琅满目的展品吸引了。从云锦织机等各种纺织工具、到苏、湘、粤、蜀四大名绣、再到云锦、土家织锦、香云纱、扎染、蜡染等多种工艺,真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特别是那些凝聚了能工巧匠心血和智慧的丝织品,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许多市民纷纷拿出相机,将自己心仪的作品拍下来作为收藏。一位老先生在拍照的同时,还不忘用笔做记录,准备回去详细讲给家人。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丝园,真的不虚此行!”一位男士表示,今后还要把家人带过来见识见识。(徐再杰 屈曼)

西线之旅这边看

  第一站:设计之都专题图片展

  不同视角展示深圳文化成果

  在行程的起点站——深圳特区报大堂里,近百张不同视角、不同风格的图片正在展示着深圳不平凡的文化成果。这个名为“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设计之都专题图片展”,图片均为深圳报业集团摄影记者拍摄,全面展示了30年来深圳在文化创意领域取得的辉煌成果,其中也包括深圳获得“设计之都”称号后在各个文化创意领域所取得的新成就。

  图片展的主要策展人——深圳报业集团图片社社长陈伟亲自担任导游,向市民们逐一介绍图片所反映的深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以及蕴藏在它们背后的生动故事。(陈黎)

 

  第二站:中国纪录片深圳日

  感受真实的孩童世界

  我们的旅程也恰巧赶上了正在深圳雕塑家园进行的“中国纪录片深圳日”活动。这项活动由深圳市文联、深圳市电影电视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第四届。

  正在那里为活动进行准备工作的深圳市文艺创作室主任李亚威告诉记者,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张同道教授来到深圳,与DV爱好者们对话,他带来了自己导演的纪录片——《小人国》,与深圳市民共同分享。

  一个又一个平实而又明快的画面,展现了一个滤除了所有矫饰的真实的孩童世界:在那里,没有始终无忧无虑、笑容烂漫的“标准化儿童”,个性鲜明的孩子们不仅拥有令大人们忍俊不禁却又难以理解的语言和行为方式,还有着和成年人同样真切和深刻的烦恼、失落甚至是伤心。

  由于行程的时间限制,我们没能看完片长82分钟的纪录片,提前离开放映室时,人们显得那样恋恋不舍。他们向记者、主持人和场内工作人员追问着:“这部片子什么时候还会再播?”“网上能找到这部纪录片吗?”带着儿子前来参加活动的闫先生激动地说:“成年人总想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和改造孩子。这部片子让我意识到孩子其实有他们自己的世界。我们更应该蹲下来,用和他们平等的姿态、用他们的思维去帮助他们。”(陈黎)

  第三站:公园的脉搏

  “未来公园”提前看

  “动了!快看啊,它动了!”在深圳园博园龙岗园,孩子们兴奋不已。几只在阳光照射下轻轻舒展四肢的“昆虫”像几块磁石,把“创意之旅”所有的小旅客都牢牢吸引住了。

  来自这一展览策展公司的王剑纹告诉我们,这个名为“公园的脉搏”展览展示的是未来公园的新概念。这是几只太阳能昆虫,它们告诉人们:太阳除了给我们带来温暖以外还能做些什么。

  “阳光、雨水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我们应该更好地使用它们而不是浪费,比如这些充电器,能够利用太阳能给手机充电,这个滴灌系统,能够很好地收集雨水,再浇灌给花草树木……”王小姐的讲解吸引了每一位旅客。从她的讲解中人们意识到,未来公园再也不会用自来水浇灌花草,而是珍惜大自然的所有资源、能够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陈黎)

 

  第四站:创意市集

  热爱创意的消费者真不少

  吃完午餐,市民们来到了海德广场创意市集。在这条不过几十米长的小街上挤着一家又一家摊档:充满异国情调的手工项链、图案充满神秘气息的丝巾、用袜子制作的可爱小公仔、设计别致活泼的笔记本……各种炫目小玩意争抢着人们的注意力。“创意之旅”的“旅客”们很快地融入摊位前的人群中,不见了踪影。

  记者发现,如今创意市集再也不是“看多买少”,很多人欣然掏出腰包,然后心满意足地带着自己心仪的创意产品离开。

  在“袜丫丫”摊档前,正忙着给顾客找零钱的李秋萍告诉记者,她去过国内很多开设了创意市集的城市,相比之下,深圳的创意市集是最棒的。因为这里不仅有眼光独到的欣赏者,也有热爱创意的消费者。如今,创意市集给她带来的收入已经成为她的事业最主要的一个支撑。

  这一站行程结束时,我们的车上增加了不少新鲜的小玩意:一只粉红色雪糕在一个小女孩手上散发着甜香,女孩得意地告诉记者:“这是我最喜欢的。它不是雪糕,是香皂!”悦耳的笛声,断断续续地从车厢的角落传来,男孩捧着一只鲜艳的陶笛,欣喜地吹了一路……因为这些新奇可爱的小玩意,车厢的空气中仿佛也陡然增添了一些快乐的味道。 (陈黎)

  第五站:“本雅明计划”

  对创意艺术的虔诚,令人感动

  行程的最后一站来到何香凝美术馆。午后明亮的阳光下,这座纯白色的美术馆显得清秀而雅致。正在馆内展出的“本雅明计划——关于大芬村复制的视觉样本”展示了三位德国艺术家托马斯·阿德巴尔、柯比尼安·博姆、迈克尔·格鲁博对中国制造的思考。他们雇用大芬村的画工,将《机械复制时代的文艺作品》一书的德文版,以油画的技法机械而写实地复制出来。

  与其他的景点相比,这里的展览对“旅客”们来说格外艰涩难懂。展厅四壁上陈列着的,是20多幅用油画绘制成的德文书页,这些“书页”来自德国著名美学家瓦尔特·本雅明于1936年出版的《机械复制时代的文艺作品》一书,而这本书的理论正是本次展览所要表达的思想——艺术本该是独一无二的,但在后现代的文化艺术中,“复制”的概念与方法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随着复制技术的出现,艺术的独一性、原创性被慢慢消解。

  尽管眼前的一个个德文字母令他们摸不着头脑,“旅客”们仍然费力地仔细端详着一幅幅作品,认真聆听着讲解员的说明,他们脸上有一种对创意艺术的虔诚,令人感动。

  (陈黎)

 

  花絮

  晚报有创意

  越小越专业越老越敬业

  当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记者询问市民对深圳在创意方面的评价,一位女士大声表示:深圳的创意随处可见。你们晚报社组织的每一次“旅行”就都很有创意啊。她的话立刻引来了不少赞同声。(徐再杰)

  

  越小越专业

  参加此次创意之旅的队伍中,有几个小孩子。本来记者以为他们是陪父母来的。结果发现其实是父母陪他们来的。益田小学四年级的余丰池、海涛小学三年级的陈果、盐田外国语小学一年级的黄江宁,在美术馆和油画村,他们表现得可比父母专业了,因为他们都正在拜师学画呢。一位小朋友特自豪:我老师一幅画能卖200万呢!(徐再杰)

  

  越老越敬业

  在返程中,记者拿出纸笔,请市民们写出参加活动的感言。看到大家很认真的样子,记者心里热乎乎的。一位老先生在写完后,从车前部来到车尾交给记者,还很不好意思地说:有两个字忘了怎么写了。记者连说没关系。过了一会,更热乎的场面出现了,老先生又费力地走了过来:我想起来(怎么写)了。(徐再杰)

 

  感 言

  今天,我参加创意之旅的活动,非常有意义,感受很深。希望今后多安排些此类活动,丰富市民的文化欣赏能力、鉴赏能力。让更多有创意的新奇产品能够传播,发扬光大。  ——郑群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却又高于生活,创意更是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何使普罗大众更加了解艺术、发现艺术的美,如何让创意更加贴近人民的生活。这才是现如今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很感谢这次报社所举办的创意之旅,既丰富了生活又陶冶了情操。 ——蒋红梅

  创意设计之都,不仅仅是城市设计师的舞台,还应该成为整个城市的行为艺术,城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这个空间中找到自己的舞台尽情地去演绎无穷的创意。希望明年的“创意十二月”,能成为更多的市民展现自己创意才思的舞台,当创意成为深圳人的生活习惯的生活最原始的状态,才是创意设计之都的真正内涵。——刘歌

  而立之年变化大

  创意文化有感发

  没有创意直觉窄

  创造神话靠文化

  感慨万千叹变化

  关山南岭大芬画

  经典创意目不暇

  ——赵新群

  

  创作陶冶情操,艺术灵感之作,文化与艺术的结合,增加城市的文化底蕴,应加大力度推广。——文世美

  (屈曼整理)

关键字:创意之旅 设计之都 创意十二月 中丝园 丝绸精品 深圳中丝园 

网友留言:

标题:

留言:

                 公司简介 | 新闻报道 | 企业历程 | 丝绸文化 | 网上商城| 全国布局|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中丝园)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