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一:毛织衣袍。距今3000年左右。 |
|
|
 |
图二:红彩动物纹毛缂织女连衣裙。 距今2500年左右。 |
|
|
 |
图六:毛布绣边短袖上衣。 距今2500年左右。 |
|
|
 |
彩绘驼纹毛织带(元代)。 |
|
|
 |
图三:缠枝牡丹花纹锦(宋代)。 |
|
|
 |
图四:人物铭文手绘丝绸长卷绢画(辽代)。 |
|
|
 |
图五:品字纹锦(唐代)。 |
|
|
【深圳商报讯】(记者 李怀今 通讯员 黄达标)记者昨天从南岭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获悉,本月13日起在中丝园中国丝绸文化博览馆举行的“丝绸之路上的古代织物展”,即将于本月25日落幕。
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其起点一般认为是长安(今西安),其实它随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转移而变化。长安(今西安)、郏■(今洛阳)、平城(今大同)、汴梁(今开封)、大都(今北京)曾先后为丝路起点,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今天人们能够看见许许多多美丽的现代丝绸,并为“锦绣中华”而骄傲。可是古代的丝绸却难以见到,这是因为潮湿的气候使历代丝绸难以保存下来。
据介绍,本次展出的古代织物是在丝绸之路上收集到的极少的古代丝绸碎片。因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青海柴达木盆地极度干燥的自然环境,让这些古代的丝绸没有彻底腐烂,使得零零星星的碎片幸得保存下来。虽然是碎片,也弥足珍贵。在中丝园首次展出这些藏品,可以让市民亲眼看到古代锦缎绚烂如云霞,薄纱透亮如蝉翼的丝绸实物,打开人们远古的视野。
部分古代织物(文物)
品字纹锦(图五)
唐代 15cm×34cm
收藏地:青海省都兰县
品字纹织锦,编织上采用无骨架对称排列方法,唐代中期由中亚传入中国。
兰地团花对鸟纹锦
晚唐—五代 20cm×34cm
收藏地:青海省都兰县
团花纹样图案,有四只飞鸟和花卉,为晚唐、宋辽时期极为流行的图案。
人物铭文手绘丝绸长卷绢画(图四)
辽代 1850cm×85cm
真丝为原料,采用平纹相织法,经纬线均由20根单蚕丝并合成一股丝线交织而成;采用天然绘画材料,绘画众多人物及6组契丹字铭文的绢画,表现了契丹王族们游猎出行的习俗,追逐猎物搭弓射箭的场面,具有鲜明的契丹民族特色。
骑射荷花舞人纹锦
唐代 63cm×16cm
收藏地:新疆阿克苏
极其罕见的唐代纹锦,画面表现了武士拉弓射箭,舞者在荷花上轻盈跳舞的情景,中间盛开的大荷花、飞鹤和飞凤图案,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
方格动物纹锦
魏晋南北朝 60cm×24cm
收藏地:青海省都兰县
以写实纹饰为特征的方格兽纹锦,把动物纹样画于各方格内,纹锦色泽鲜明,形象生动逼真,表现了一种韵律感和力量美。
缠枝牡丹花纹锦(图三)
宋代 62cm×33cm
收藏地:新疆阿克苏
以大牡丹花为中心的大花图案,均匀分布,枝叶处于次要地位,此种写生花卉在宋代图案中非常流行。
红彩动物纹毛缂织女连衣裙(图二)
距今2500年左右 衣长:104cm
通袖长:cm 下摆宽:84cm
收藏地:新疆且末县
红色连衣裙,色彩搭配显示了西域地区民族风格,中间图案由红、兰、黄、棕四色组成,似为奔跑中回首顾盼鹿的形象,缂毛的技法和颜色的变幻,让动物形态与神态栩栩如生,显示了2500年前高超的毛缂织技艺。
毛布绣边短袖上衣(图六)
距今2500年左右
通袖长:85cm 衣长:74cm 下摆宽:61cm
收藏地:新疆阿克苏
平纹毛布缝制,立领、对襟、短袖,对襟的边上和袖口边用红线绣织几何纹饰。
辽代契丹皇家麻布组画
辽代契丹皇家麻布画是一套组画,共五幅,描绘的是辽代皇族与汉人女子合亲的故事。我国汉代就出现了黄麻布生产,至唐宋辽时代,麻布成为主要的布种之一,但古代麻布画流传到今天的极少,辽代的麻布画更少。
毛织衣袍(图一)
距今3000年左右 通袖长:105cm
衣长:120cm 下摆宽:105cm
收藏地:新疆喀什
西域早期衣饰,对西域地区后来的服饰影响很大,此袍服的质地与色彩,反映了古代西域人的审美观念。
契丹游牧民族草原生活麻布画
辽代 445cm×50cm
契丹民族的草原生活场景,富于地方色彩和情趣,笔法有劲,人马刻画最见功夫,活灵活现,血肉俱足,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