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非遗
——深圳龙岗文化产业发展启示
萧 波
《 人民日报 》( 2011年06月10日 24 版)
近年来,传统工艺美术被提升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深圳第七届文博会上,陶瓷、丝绸、珠宝、玉石等众多高端工艺美术成为龙岗12个分会场的产业主题。从鉴赏审美活动到与文化产业结合,被现代生活遗忘和冷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类型增长点。在生产中保护和发展也是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特色,深圳龙岗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有益启示。
启示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转变增长方式与提升品牌形象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创意和科技的结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文化创意与社会、市场、市民的生活融合
大芬油画村是文化产业早期成功的范例之一。从龙岗区布吉街道下辖的一个村民小组,发展到以大芬油画村为中心,辐射闽、粤、湘、赣及港澳地区的油画产业圈,“大芬油画”产生了强大的品牌效应,越来越多的画家、画工进驻大芬村,逐渐形成以原创油画及复制艺术品加工为主,附带有国画、书法、工艺、雕刻及画框、颜料等配套产业的经营模式。
在龙岗的文化产业规划中,大芬油画村作为起航之作,经历了企业自发形成、政府扶持引导、市场自主运营等发展阶段。由政府主导的深圳文博会发挥了出人意料的传播效果,大芬油画村一举成名,真正进入大发展时期,大量的游客和买家进来,属地产值和整个行业产业链产值迅速飙升。大芬油画村产业发展历程,说明在产业品牌生成过程中政府的托举力量非常强大。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当代工艺美术发展遇到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时代——价值的充分体认和政策的倾斜支持,以及资本和市场的鼎力襄助。
通过扶持和提高内容的原创竞争力,最大程度地提高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推进美术产业优化升级,擦亮这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金字招牌,大芬油画村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化、专业化的油画产业集聚区和集旅游、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先锋示范区。
启示二:传统工艺美术的“产业之路”上,从作坊式的工艺研磨到产业式的规模经营,首先要研制品牌并借助现代传媒,广泛传播品牌的价值
对文化产业主体的培育,关键是要充分释放企业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深圳市政府不把文化产业完全推向市场,但也不直接介入产业园区的投资和运营,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引导和推动。
正是政府宏观指导、协会自治运作、企业自主运行,吸引了众多文化产业项目在龙岗生根。刺绣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很多地域的刺绣技艺被国家、各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集设计制作、科研创新、展示交易、旅游休闲、情趣购物、青少年素质教育、互动体验为一体的高档丝绸与刺绣制品及其延伸产品的产业平台,中丝园成为龙岗另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丝园本来是想在别处选址的,但到龙岗考察后,迅速被这里的产业环境吸引,留了下来。文博会期间,中丝园分会场举办了一场“中国24个地域绣种精品展”,这是全国首次将众多刺绣绣种云集。龙岗虽然没有玉石,由政府、协会、企业围绕市场运作而成的三联水晶玉石文化村,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集毛料供应、成品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水晶玉石产业链。通过生产和经营,发挥公共美学特性,产生使用价值,成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存立基本。
启示三:龙岗文化产业实践,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保护提供了另一种思考,即既有博物馆式的呵护和保护,也有生产生活进程中的跟进式保护和产业化的发展
第七届深圳文博会龙岗分会场,陶瓷、丝绸、珠宝、玉石、观赏石、茶文化等主题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盛宴,文博宫手造文化街等分会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而全面展示场所,热气喧腾,富有活力。视觉盛宴的背后,传统工艺美术正在“生成”新型文化产业,影响我们当下的经济生活,并成为我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内容。
龙岗依托文博会的众多分会场全力打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化的基地,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出口作为产业化的重点,同时努力率先在国内建立一个工艺国粹化传承与创新的平台。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一直是重要的内容,也备受关注。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一些过去具有使用价值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实用性削弱,审美价值突出。这些工艺美术凝结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创造智慧,同时其内容和形式不断地融入现代美术成分,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积累。为了我们的子孙,要传播这些遗产的审美价值,还要思考怎么多层次地开掘工艺美术价值,在生产过程和产业培育中更加有效地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