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至17日,由广东省蚕学会、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亚热带蚕病防控岗位、粤西综合试验站、韶关综合试验站联合主办,广东省茧丝绸行业协会、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简称中丝园)、深圳市爱科学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现代蚕病防控新技术培训及蚕学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研讨会”在深圳中丝园成功举行。来自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浙江大学、广东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以及粤、桂、湘、鄂、苏、浙、赣等地蚕桑单位等41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共计137人参加了此次培训研讨会,其中包括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蚕桑系38名师生以及中丝园等18名企业代表。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2013年11月16日上午8:30,会议准时召开。开幕式由华南农业大学动科学院蚕桑系主任刘吉平副研究员主持。广东省蚕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罗国庆书记致开幕词。罗书记表示,蚕病防控在蚕桑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华南地区的蚕病防控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单位为华南地区的蚕病防控工作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随后,中国茧丝绸学会副会长、中丝园董事长郑桂泉致欢迎词。
广东省蚕学会副会长罗国庆致开幕词
中国茧丝绸学会副会长、中丝园董事长郑桂泉致欢迎词
此次培训会举行了一系列讲座。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杨琼作了“蚕沙无害化资源化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分析了当前蚕沙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该单位近三年在蚕沙病原调查、蚕沙堆肥发酵工艺、蚕沙堆肥腐熟度、蚕沙病原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取得的进展,重点提出了解决蚕沙问题的蚕沙消毒堆肥一体化技术的思路。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余爱群主任作了“广东蚕种检验检疫规程”的报告,强调广东省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制定了合理的母蛾抽检、烘蛾方法进行母蛾微粒子病的检查以及一代杂交成品卵的检验检疫方法;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蚕桑系刘吉平主任作了“蚕病系统防控理论与实践的报告”,探讨了蚕病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尤其是现在的农药污染、环境污染带来的蚕病危害以及应对措施,另外还讲述了蚕病的最新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如PCR检测,LAMP检测等,同时对未来的蚕病检测进行了展望,期待未来通过“煮一煮、混一混、看一看”就能快速的检测蚕病;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唐旭东博士做了“桑蚕微粒子病原分类及分子检测技术”的报告,主要是LAMP技术检测家蚕微粒子病的研究进展,LAMP技术对微孢子虫的检测灵敏度相对PCR提高很多,检验方法稳定性也比较高,未来用于家蚕微粒子病的检测前景广阔;浙江大学蔡顺风博士做了“RT-qPCR技术在蚕种检测上的应用”,强调了该方法在蚕种检测中的极高灵敏度,但也客观的评价了该法的价格比较昂贵这一特点,希望通过后续的研究来降低检测的花费。华南农业大学黄志君高级实验师介绍了显微镜在蚕桑生产上的应用,通过精彩的图片展示向大家介绍显微镜在蚕桑生产中的诸多用途,另外还根据自己的多年经验总结了显微镜的使用及维护方法,令人受益匪浅。这些讲座为科研人员、一线蚕桑生产工作者以及在校师生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了蚕病防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有利于我国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与会专家做专题报告
为了丰富培训内容,会议还展示了华南农业大学动科学院蚕桑系与企业合作的多项研究成果,包括桑园杀虫灯,多功能数码显微镜、家蚕微粒子病LAMP检测试剂盒、桑叶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卡等产品,为与会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实物观摩体验、探讨研究进展、促进合作交流的平台。代表们认真参观交流,互相学习,气氛十分活跃。
成果展示及交流
16日下午,会议还开展了蚕学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研讨交流会,来自各地的蚕桑专家分别介绍了近些年在蚕桑生产工作中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对蚕业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的探讨以及对未来蚕桑产业的展望等。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叶武光表示,该单位在广东省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取得巨大成功的经验引导下开展该省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成效显著并受到省级领导的大力肯定;广西蚕业技术推广中心副站长韦伟分享了近年来广西的成功经验如小蚕共育、轨道化养蚕、水量控制温湿度等成功经验;广西河池代表总结了近年来蚕桑生产遇到的问题如家蚕群体发病严重、原蚕区遭遇危机等,并获得了与会专家的宝贵建议;对于未来的蚕桑发展,多位专家表示丝绸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大力发展蚕桑丝绸文化可以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对蚕桑产业的发展也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并鼓励与会的华南农业大学学生代表努力学习,为将来我国重回丝绸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广东省茧丝绸协会,广东蚕学会副会长胡智明对大会进行总结
最后,广东省茧丝绸协会,广东蚕学会副会长胡智明对大会进行了总结,胡智明副会长肯定了会议的效果并对会议的组织者给予肯定。另外,还讲述了自己对于蚕病检测的看法,鼓励专家学者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蚕病防控的能力;加强沟通与合作,开发出更多的蚕桑生产工具,为进一步加快蚕桑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